一、历史:源远流长从头说
1、悠悠岁月
(A)傀儡:从远古走来
木偶,又称傀儡、木偶戏、亦称傀儡戏,在古代有称“窟礧子”、“傀礧子”、“魁櫑”……者。
中国木偶源远流长,它的雏形可以上溯到奴隶社会的俑。到了周代,奴隶主用俑代替人殉。这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步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以木偶土俑代替了夏商时代用活人殉葬的残酷做法,改用束草为人的“刍灵”。《周礼·檀弓》载:“孔子谓‘刍灵’者善,谓之俑而不仁,始于用人呼哉”。所以后来孔子又发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浩叹。由于用俑代替人殉,它的花式品种也就多了起来。《周礼·檀弓》又载:“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真人。”当然从殉葬的俑发展到能表演歌舞的傀儡,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湖南出土文物中的乐俑,当时只是作为一种殉葬品。而这种妓俑的出现,为后来表演傀儡的逐步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模仿人或兽的动作而制作成的傀儡,开始只是作为丧家祭祀之用。《续汉书·五行志》刘昭补注(老《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条)载:“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一傀儡。酒酣之后,续作一挽歌。‘傀儡’丧家之乐;‘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旧唐书·音乐》又载:“窟礧子,亦云傀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汉末始用了嘉会”。
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有一条历史传闻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的谋士陈平,用木偶化妆成美女,歌舞于山西平城陴间,以解冒顿单于攻城之危,足见在二千多年前的傀礧子——木偶已能载歌载舞,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了。至于西周《列子·汤问篇》(约公元前947-928年)匠人偃师向周穆王敬献了一个眼和四肢都能活动的傀儡“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动了穆王的妒怒,险遭杀身之祸的记载,又把傀儡——木偶的源头向前推进了好几百年。上世纪1979年山东莱茜县院里乡垡野大队,从汉墓中挖掘到的一具可立可坐可跪、关节灵活、比真人还要高一些的木偶,据史籍考证,这是当时贵族出殡时引路辟邪用的,如同后来富贵人家出殡时的开路神一般。
以上这些记载,可否作为中国木偶发展的源头来论证,尚待探讨和研究。但通过考古发现,作为中国木偶发展史的见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辨证地推断:“中国的傀儡——木偶艺术是由俑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变更和改革,逐步演化而来的”。而到了隋、唐年间,已经形成能歌善舞的傀儡戏了。唐人林滋著《木人赋》中描述了“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是则贯彼五行,超褚百戏”。可见傀儡在隋唐时代的百戏里,就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
木偶发展的鼎盛期,当推唐宋年间,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5年)梁锽作《傀儡吟》写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由此可见,这时的傀儡制作、表演、已经迹见现代木偶了。
宋代傀儡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如《东京梦华录》,载有水傀儡的演出盛况。卷7《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写道:近殿中列两船,皆乐部。又有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乐船。上参军色进致语。乐作,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小船上有一白衣人垂钓,后有小童举棹划船,缭绕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作乐,小船入棚。继有木偶筑逑舞旋之类,亦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
元代也有人喜欢以木偶戏题材而作诗。如元文人圆有《观傀儡》诗:“锦裆丛里斗腰肢,记得京城此夕时;一曲太平钱罢舞,六街人唱看灯词”。又如《海南岛志》载有:“元代海南岛已有手托木偶班,来之潮州”。
明代木偶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名画家、文学家的唐伯虎曾作傀儡小诗云:“纸做衣裳线做筋,悲欢离合假成真,分明是个花光鬼,却在人前人弄人”。
我要留言
过去就像回形针,把青春一页页的固定,然后变成了一本不被出版的书。
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长相,因为能力不会写在脸上
真正的牛人,不是一天,一件事靠谱,而是持续、稳定、风雨无阻地靠谱。
不举步,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
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生活,不会凭白无故给你些什么,想要就去努力争取
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
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
当一个人有了想飞的梦想,哪怕爬着,也没有不站起来的理由。
以别人的经验,作自己的参考;以别人的成功,作自己的榜样
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坚持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
为你点赞!
支持国粹!支持木偶戏!支持弘扬中国文化!
赞一个!厉害
支持支持
文章很好,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