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是一种戏具。木偶戏亦称傀儡戏、魁礧子、窟礧子。木偶戏和皮影戏一样,都是独特古老、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它诞生于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期。木偶戏是由幕后演员操纵木偶表演的戏剧形式,它是一门“手的艺术”。
陕西木偶戏源远流长,从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木偶戏起于周,承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明、清以来均有流行。它原是一种宫廷艺术,自宋元戏剧出现后,由于伶人直接表演戏中人物,唱腔更加丰富动听,从而取代了木偶戏在宫廷中的地位,木偶戏逐渐衰落下来。但因它几千年来深受群众喜爱及其演出形式的简便灵活,一直流传在民间。(摘自陕西文化艺术志)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现今流传下来的木偶,根据制作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又分为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等,古时还有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
我们陕西所表演的木偶则是以杖头木偶为主,而他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内杆,一种外杆。
内杆木偶是较古老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由头部、肩托、杖杆(也叫命杆、中棍)、手杆、水衣、服装(蟒、靠、官衣、褶子等)、盔帽(帅盔、紫金冠、纱帽、扎巾、夫子盔等)、假须(也叫口条或髯口,有满髯、三髯、一字、张口等)等组成,头部、肩托、杖杆是固定连接,演戏时还配以各种道具、布景。它的手杆是从衣服内部直接绑在水衣的袖口部位,杆子藏在衣服里面,表演时手杆处于命杆和表演者之间,从衣服外面看不到手杆,因此称为内杆木偶。内杆木偶结构简单,但表演难度较大。这种表演形式仅存于我国陕西及周边地区,并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国宝级表演形式。
外杆木偶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其外形较接近人形的表演形式。它比内杆木偶少了肩托,却多了胸腔和胳膊,而且头部、杖杆和胸腔是软连接,相对于胸腔来说头部是可以转动的。手杆则是通过胳膊连接于胸腔上,手杆杆子直接暴露在衣服外面,表演时手杆处于命杆之前,因此木偶外形更接近于人形,所以称之为外杆木偶,具体细分就叫直把木偶。这种形式的木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
近几十年,由于木偶艺术的繁荣发展,木偶制作上又有了创新,过去直把木偶的命杆被改为枪把,用枪把来控制木偶的胸腔,用拇指于食指来控制中心柄,而间接控制木偶的头部,因头部于枪把之间使用弹簧连接,因此木偶头部不仅能转动,还能实现上下左右的摆动,这样大大加强了木偶的可表演性,木偶腰身的动作也更加自如、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这种外杆木偶也称之为枪把木偶。在陕西地区,现在进行舞蹈表演的木偶多用此类枪把木偶来完成。
陕西杖头木偶戏演出剧目、服装、道具、舞美、角色行当体制和人戏基本一样。主要以演唱秦腔为主,也演唱眉户、碗碗腔等其它剧种。角色大体与秦腔相似,分为小生、须生、老生、红生、武生;正旦、小旦、老旦、武旦、花旦、媒旦;大净(大花脸)、毛净(二花脸);大丑、小丑、老丑、武丑等。现代木偶可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除了秦腔外还演音乐剧、歌舞剧、话剧、童话剧、寓言剧、校园剧和人偶剧等。
木偶表演的基本功是托举功,陕西杖头木偶是以演员的左臂举中棍(也叫命杆),右手握手杆,左手要求和表演者的额头举齐。一般穿戴装扮起来的木偶,重约三四斤,穿靠掩蟒的重约七八斤。
陕西杖头木偶表演的基本技法有两点:—是“韵味”,二是“搓捻”。“韵味”指拿命杆的左手手腕的腕子功。木偶是死的,没有表情,想要用没表情的木偶,体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色彩,就必须要用木偶的头部、肩部、身体的细微动作,即肢体语言来达到。杖头木偶的头部、肩部、身体是一体的,这就需要木偶表演者拿命杆手的手腕要有深厚的腕子功才能做到。陕西木偶腕子功的训练主要是“内八字”和“外八字”的训练,这种功法还能运用到各种角色的很多表演中去:如木偶演唱时的“牵字”,旦角走路时的身段,须生的甩髯口等。“搓捻”指拿手杆的右手搓 捻手杆的功法。表演者一只手控制木偶两只手的手杆,在做单手搓捻时还比较简单,但在做木偶两只手同时内搓或外捻时,就比较难以达到准确度,要做到高难动作的准确与稳定,更是要下一番功夫苦练的。象“提袍甩袖耍袖花”,“轻抹慢指翻腕子”就是单手搓捻,比较简单。而“整冠捋髯 端口条”,“搭袖翻袖打髯口”就是难度比较大的双手搓捻。这种训练是枯燥乏味的,但又是必须熟练掌握的。
杖头木偶的表演讲究“行跑坐立整冠霞,翻扑跌跃跪叩拜”,“提袍甩袖帽翅摇,挑担舞棍耍口条”,各有其技。杖头木偶戏是无腿艺术,走路则是基本功。走路有行当之分,又有单、双之别。行走的动作各路角色不相同,表现为“须生手势在胸前,花脸手势超过肩,丑行出手较随便,旦角 走路不一般”。旦角行走是:“青衣双手交,闺门眼下瞧;武旦风摆柳,摇旦手叉腰”。跑的动作分为手提袍子和扎式,旦角又分为带台步和不带台步等。杖头木偶因是直把或枪把,无腿无膝,在舞台上坐立很难区分,坐和立均以动作示之。操纵演员的台步是“坐时脚回收,起时脚前跨,立式要有根,切忌前后动”。其他如跪拜、提袍甩袖、翻跃、挑担子、撂帽子、甩梢子、摇帽翅、耍口条、舞棍、口形、搭腿脚以及吹火等,都是木偶表演的基本功,操纵演员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而这些口诀,也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经过很多代的传承,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一个木偶演员想要更深刻的诠释木偶的表演技艺,不仅要经过多年的基本功的训练,还要经过更长时间,提高自身对木偶表演技艺的理解和领悟,把人和偶能融为一体,这样表演起来才能如臂指使、生动细腻。
木偶是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木偶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民间的一种意识形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传承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转自《中国木偶皮影》,王博,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协会,2014年12月第27期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