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中国木偶戏的发祥地。唐人韦绚著《刘宾客佳话录》载有:“大司徒杜公在维扬也,尝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驷八九千者,饱食迄而跨之,著一粗布褴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后致仕,果行前志。谏管上疏言,三公不合入市。公曰,吾计中矣。计者即自污耳。”这里说的维扬,即今日之扬州,而杜公即指杜佑。前面提到的杜佑关于傀儡戏的论证便基于他在扬州“入市看盘铃傀儡”考察。“盘铃傀儡”在当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杜佑致仕之后去观看遭到非议,以致后来的明人王衡以此为故事编入杂居《真傀儡》。
清代扬州的木偶戏达到空前繁荣,不仅演出频繁,其种类也更加丰富,集布袋、提线、杖头木偶和水傀儡之大全。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道:韩园在长堤上……闲时开设酒肆,常演出傀儡子,高二尺,有臀无足,底平,下安卯榫,用竹板承之,设方水池,贮水令满,取鱼虾萍藻实其中,隔以纱障,运机之人在障内游移转动。”这里描述的情形应指水傀儡,也有杖头木偶的前期特征。同书又载有布袋木偶活动情况:“凤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扁担戏。”清代扬州诗人郑板桥《咏傀儡》中更对木偶戏刻画得惟妙惟肖:“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成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体能灵动,不籍提撕不屈伸。”
清乾隆年间,徽班晋京前齐聚扬州,新颖的徽剧艺术,博得富商巨贾以及市民们的青睐,迅速占领演出市场。这时的古木偶戏在市区逐渐衰微,被迫转向扬州所辖的邻近县城、集镇及农村去安营扎寨。从此,扬州附近的兴化、泰州、泰兴、靖江和如皋等地的木偶戏普及开来。里下河地区,水网交叉,村庄都集中在岛屿式的垛地上,往返交通非舟船不可,提线木偶由于体形和舞台较小,全班吃住都在船上,适宜于这些地区活动。泰兴、靖江和如皋等地,场地空旷,河港较少,杖头木偶由于体形和所需表演的舞台较大,适宜于这一地域活动。天长日久,形成了自然的分界线。提线木偶艺人多集中在兴化地区,经常活动在建湖、东台、射阳和泰县北部里下河的广大地区;而杖头木偶艺人则聚集在泰兴、泰县两地,活动于靖江、如皋、南通、海安、扬中等县城村镇。
我要留言
您的文章主题明确,文情并茂。深深的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努力就能成功,坚持确保胜利
咱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一样,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所谓的人间烟火,就是这样—个可以时而温暖时而冷漠的词语,所谓的人间,就是这样时而光明时而黑暗的时刻
祝愿中国木偶戏剧有更好的明天!
我们要尽可能的在生活中发现美,传承美和帮助那些令我感到美好的事物……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这是我们的国宝,是我们的国粹!
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传统的戏剧演出的空间往往是单一且固定的,观众与演员的互动相对较少,并且由于戏剧的幻觉、绘画感多由人工进行制造,相对于电视、电影而言画面感较弱,戏剧的观众数量开始逐渐降低,现代木偶戏应打破了传统戏剧表演的空间界限,让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才能更好的发展。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