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偶戏,源远流长。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关于中国木偶艺术的产生和形成,迄今尚无定论。集多数专家学者的推论,中国古代木偶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始为“俑”。周代,奴隶主用俑代替人殉。《周礼·檀弓》载:“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真人。”又注云:“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丧者,束草为人形,以为死者之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亦明器之类也。中古为木偶人,谓之俑,则有面目发而大,似人矣。设机而能踊跃,故名曰俑。”孔子是赞成以俑代替人殉的,谓“刍灵”者善。俑,由束草而制的刍灵,到后来的土偶人、桐木偶人。
再为“妓俑”(歌舞戏)。唐人杜佑在所著《通典》中考证曰:“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嘉会。北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之国亦有之。今闾市盛行焉。”由此可见,善歌舞的“偶人”当源于汉代。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有一段传闻记载,说的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的谋士陈平,用木偶化妆成美女,歌舞于山西平城陴间,以解冒顿单于攻城之危的故事。
后有“傀儡戏”(木偶戏)。傀儡戏的盛行是在唐代。唐天宝年间,梁锽作《傀儡吟》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其时的傀儡戏有故事、有情节、有效果,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及至宋代,木偶戏已成为当时戏剧领域里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一个剧种,不仅在市井演出受欢迎,而且进入到宫廷、内宅。据《宋史新编》载:“理宗在位久,董宋臣、卢允升作芙蓉阁香兰亭,宫中进娼优傀儡,以奉帝游宴。”宋人著《东京梦华录》、《京瓦杂伎》云:“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这是目前查到的最早的对杖头木偶传承人及演出情况的记述。此书还同时记载了悬丝傀儡、药发傀儡以及水傀儡的情况。北宋时的傀儡,已有四种不同的名目,其制作虽无特殊分别,在运用的技术上似当有其差异。傀儡戏极为寻常,而且甚受欢迎,以至“差晚看不及矣”。
我要留言
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赞一个!厉害
支持支持
文章很好,赞
赞一个!厉害
支持支持
文章很好,赞
赞一个!厉害
支持支持
文章很好,赞
赞一个!厉害
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坚持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
为你点赞!
支持国粹!支持木偶戏!支持弘扬中国文化!
赞一个!厉害
支持支持
文章很好,赞
赞一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