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曲中的中国木偶艺术
陈迎宪
中国的木偶艺术源远流长,古称傀儡戏,尽管尚无严格的起源定论,但一般认为,它“源于汉,兴于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孕育出的艺术奇葩。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它的完整形态,但是,在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中,特别是在诗词歌赋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之时,发现了有关木偶皮影艺术的诗词文曲,犹如雪泥鸿爪,带给我们以木偶艺术发展的想象空间,带给我们别有意趣的人生感喟和艺术遐思。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列子·汤问》 中偃师制木人的表述,通常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木偶艺术的典籍记载。而钱钟书、董每戡、季羡林等前辈都指出,《列子》此条乃袭自佛经中的《生经》。《生经》是早期的汉译佛典之一。在《生经》卷三, 记佛告众比丘云:有大船国,国王之第二子名“工 巧”,制作机关木偶的技术十分了得:
工巧有技术,多所能成就。
机关作木人,正能似人形。
举动而屈伸,观者莫不欣。
……
由这五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已经有了相当水准。正因此,有专家认为, 我国的傀儡戏源自印度,虽然笔者对此没有深入研究,但并不这样认为,倒是相信,在中国木偶艺术的发展中,—定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的影响。
而在佛典中,确有不少有关记载。
在佛教看来,傀儡没有生命,因被人牵动才能够唱歌、行走。而人之言行也要受到外力的制约,根本没有自由。这就与傀儡相似。也由此,在禅宗语录中,常常可以看到以傀儡戏做比喻的诗句。
《五灯会元》卷二: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南宋末浙江嘉兴府兴圣禅寺禅师的《虚堂和尚语录》卷五:
一棚傀儡木雕成,半是神形半鬼形。
歌鼓歇时天未晓,尚余寒月挂疏林。
又如《明州天同觉和尚语录》:
如今行主归何处,冷落渠家傀儡棚。
南宋末大觉禅师的《南泉玩月》诗:
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
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
而从宋赜藏主编集的《古尊宿语录》所记录的并州承天智崇禅师与杨大年、李附马参禅问答时的“颂”云:
—言才出彻龙庭,搅动须弥帝释惊。
三世诸佛齐坐了,杖头傀儡弄双眼。
这些诗句,不仅以诗说禅,也大致可见当时傀儡戏演出的生动情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因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成为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而盛唐时期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特别繁荣发达的时期。各门类艺术都有极大的 发展演进,在当时恢弘壮阔的文化气象中,木偶艺术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全唐诗》卷二〇二中有一首《咏木老人》 ,题下注云“一作《傀儡吟》 ,一作《咏窟磊子人》 ”,生动表达了当时木偶戏演出的逼真与观赏者的感受: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关于此诗的作者,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说是李白,而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题“明皇本人所作”。究竟何人所作,笔者不敢妄言,但无论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它的确折射出唐明皇晩年身不由己的处境扣悲伤自怜的心境。
到了宋代,民间娱乐文化的兴起及繁盛,是前代盛世所没有的。宋代城市中首度出现了专供各种歌舞、说唱、曲艺、杂技等从事表演艺术的艺人们的固定表演的所“瓦舍”、“勾栏”、“乐棚”,这些娱乐场所服务的对象都是普通小民。而在真人演出的戏剧逐渐兴盛发展之后,木偶艺术在乡间的演出日益普遍。那是多为在乡村祈社神的节目,被称为“傀儡棚”。《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署,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这一时期,木偶戏的空前兴盛以及惟妙惟肖的演出,激发了宋代文人的诗兴,许多文人写了咏木偶戏的诗文,充满了意趣和人生感慨。
北宋时期,福建浦城籍诗人杨亿(杨大年)有著名的《傀儡诗》: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也是北宋的著名诗人黄庭坚《山谷外集》卷六《题前定录贈李伯牖二首》 ,其二云:
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
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故笛弄余生。
一代名相,南宋著名词人吴潜的《秋夜雨·依韵戏赋傀儡》云:
“腰棚傀儡曾悬索,粗瞒凭一层幕。施呈精妙处,解幻出蚊龙头角。谁知鲍老从旁笑,更郭郎摇手消薄。歧路难准托。田稻熟,只宜村落。”由其中,不仅可见当时木偶戏演出的精妙,也可感受到词人济世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或许,在诸多的诗人中,莆田籍南宋诗人刘克庄吟咏傀儡戏的诗词最多,有十余首,其中,《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之一: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
游女归来寻坠珥,邻翁看罢感牵丝;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又有《无题二首》之一云:
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
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挪揄。
《巳未元日》:
久向优场脱戏衫,亦无布袋杖头担。
化弥勒身千百亿,问绛人年七十三。
诸老萧疏留后殿,高僧灭度少同参。
未应春事全无分,醉折缃桃蒲帽篸。
被钱钟书誉之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的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请息斋书事》,读来既有情趣,也有感慨:
刻木牵丝罢戏场,祭余雨后两相忘。
门虽有雀尚廷尉,食已无鱼休孟尝。
虱里趋时真是贼,虎中宣力任为枨。
篱东舍北谁情话,鸡语鸥盟意却长。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小令《醉中天》(见《全元散曲》),充满了谐趣: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让人无限感慨!
金代著名道人谭处端有《骷髅歌》:
“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巧笑轻肥取意欢,血肉肌肤渐衰朽。 渐衰朽,尚贪求,贪财漏罐不成收。爱欲无涯身有限,至令今日作枯楼。作骷髅,尔听取,七宝人身非易做。须明性命似悬丝,等闲莫逐人情去。故将模样画呈伊,看伊今日悟不悟。”
在恐怖中其劝诫教化之旨极为鲜明。
明代文人咏傀儡诗,有闽县(今福州)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叶继熙的《咏傀儡》:
鼓拍频催漏液长,赏心乐事喜逢场。
随人举幼多牵挂,过眼兴亡漫感伤。
面目固知非本相,绮罗底事尽新妆。
矮人不省当筵事,枉把郎当笑郭郎。
此诗虽为感怀之作,但也可看出其时演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内容也应是历史兴亡传奇之作,且情节动人,故使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不已。
明清之际,在福建上杭、武平一带,木偶戏十分盛行。这些戏,多为酬神还愿而演出,表达着老百姓的生活向往和寄托,被称为“香火戏”。武平人林宝树 (1673-1734)于雍正七年(1729)编印了《一年使用杂字》。书中有:
有行香火提傀儡,赛过良愿香火戏。
华光菩萨并观音,三位夫人随人许。
明代以后,傀儡戏得到较大发展。尽管作为民间艺术,那时的演出还是十分简陋的,“十支竹竿三领被,搭成一个八卦棚”。但剧目已十分丰富,表现力也大大加强。木偶的剧目多从戏曲而来,但又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神话、寓言、时事、童话更是其擅长的题材。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李九我为家乡的木偶艺术书写了一副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这对联,至今一直保留在泉州木偶剧团的舞台上。它不仅反映出那时木偶戏演出的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也揭示了木偶艺术表现纵横千里、包容古今的艺术功力和审美特性。
福建的木偶艺术极为普遍而有特色。因此,我们可以看见类似的对联和民谣。在闽西客家木偶演出的舞台台面两侧,常常挂有如下的对联①:
一时间千秋故事,三尺地万里江山。
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弄假。
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到底看节节传神。
簇簇人群看出神,登台傀儡似活人。
长笛锣鼓紧又密,抬头东方天已明。
这些,都生动地表现出木偶戏演出的生动传神和普通百姓观看木偶的热情投入。
到了清代,国运衰微,但在福建偏远山区,木偶戏依然存活。1900年前后,清代进士、莆田人涂庆兰《国朝蒲阳诗辑》咏其事云:
衣冠只合登台具,机械体同坐俑论。
忆自白登奇计出,至今能事附梨园。
而在当代福建文化名人潘守正编纂的《雪峰山志》卷五中,可以看到福州名刹雪峰寺中傀儡戏演出的情形:
蒲钵盛来一物无,岂同香枳变珍珠。
日月并轮长不照,木人舞袖向红炉。
《雪峰山志》中还有这样的诗文:
全死中全活,全活中全死。
一个讶郎当,一个福建子。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傀儡戏满出的情形,是何等的活泼生动,妙趣无穷,因而才产生了观者对演出的如此调侃与评价,令人忍俊不禁。
其实,无论木偶还是皮影,以“偶”或以“影”状人,都是表现了人生的现实况味,喜怒哀乐。木偶戏题材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与表演形式的特殊性及其技艺的高超精湛,让不少文人学士为之感慨,他们在诗文中常以木偶为比兴,并不嫌己谦。“一官浪迹,如登傀儡戏场”之类的句子常可看到。大学士俞樾在一首七绝短诗中竟有两处以木偶为喻③:
眷属由来是强名,
偶同逆旅便关情。
如今散了提休戏,
莫更铺排傀儡棚。
而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的《咏傀儡》,更是道出他对现实的愤懑与鞭笞,令人叫绝: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
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
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
纵教四肢能灵活,不借提撕不屈伸。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木偶艺术发展的全新篇章。福建龙溪地区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在久远的历史中积累了很多保留剧目:《八仙过海》 《卖马闹府》(雷万春打虎》 《大名府》等。他们的演出,被拍成《中国木偶艺术》 《掌中戏》 《新花迎春》等电影艺术片,他们还走出国门,为中华民族优秀艺术贏得了良好的世界声誉。著名诗人郭沫若看了他们的演出后,由衷题词赞扬他们的精湛技艺④
创造偶人世界,指头灵活十分。
飞禽走兽有表情,何况旦生丑净。
解放以来出国,而今欧美知名。
奖章金质有定评,精上再求精进。
杰出的佛教领袖、著名书法大师和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在观看了福建木偶戏的演出后甚为高兴,赋诗题赠⑤:
昔闻传说偃师能,曾遗君王假当真;
今见指挥真做假,能叫海客叹如神。
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者、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田汉先生,在看了海南临高县木偶剧团的演出后,高兴地赋诗相贈⑥:
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
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新世纪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的精神享受。我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97高龄的郭汉城老人就创作有词作咏偶⑦:
满江红 线猴(一种北京儿童玩具)
节日游园,
买来了
猴儿一个。
时新样,
绯衣尖帽,
削腮佻目。
裤子半条遮丑处,
爪儿两个缘绳索。
任提拉牵扯往高爬。
形堪掬。
村庄畔,
场地阔。
锣豉闹,
人头簇。
俨披袍秉笏,
声成显赫,
天地戏场今亦有,
人间傀儡从来作。
请镜前试一照尊容,
谁斯若?
这一词作,虽是有感而发,却充满了儿时的温馨回忆;既是对现实的鲜活写照,却又有着深沉的人生感喟。它既是木偶技艺的生动再现,更是木偶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提炼。亦谐亦庄,令人回味!
充满智慧和与想象的木偶皮影艺术,引发出无限诗情意趣的诗词创作,而诗词创作,又成为木偶艺术最传神最凝练的艺术写照!两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品类,在千古历史的流淌传承中,凝聚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一首首、—幕幕名篇佳作,让我们吟咏、品味,意趣无穷,绵绵不绝……
注:
① 见《上杭木偶戏与白砂田公会研究文集》,叶明生、梁伦拥主编,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版,P.175。
② 同上。
③ 俞樾《曲园遗诗》一卷,清光绪32年石印本。
④ 见《中国木偶史》,丁言昭著,学林出版社,1991。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见 《淡渍堂三种》,郭汉城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
● 陈迎宪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文学博士,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文化部“文华奖"评委、全国优秀儿童剧评比演出评委,中国木偶戏“金狮奖”评委。出版有传记《泥土深情——巴金》《海上惊雷——曹禺》和艺术评论文集《三星晌午》,发表戏剧评论、研究论文等各类文章百余万字。曾获“田汉戏剧奖”论文一、二等奖等奖项。
文章转载自《中国成都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纪实》
我要留言
坚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潜质,而信仰就是力量
收获是怎样的?收获是美好的,是辛勤的,是愉快的,是自尊心的维护。但,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自己能收获,但在这条路上要洒许多辛勤的汗水
要成功,就要长期等待而不焦躁,态度从容却保持敏锐,不怕挫折且充满希望
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和的继续。
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过去就像回形针,把青春一页页的固定,然后变成了一本不被出版的书。
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长相,因为能力不会写在脸上
真正的牛人,不是一天,一件事靠谱,而是持续、稳定、风雨无阻地靠谱。
不举步,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
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生活,不会凭白无故给你些什么,想要就去努力争取
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
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
当一个人有了想飞的梦想,哪怕爬着,也没有不站起来的理由。
以别人的经验,作自己的参考;以别人的成功,作自己的榜样
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厉害喽